建校25年来,学校已经为全省16个地州市的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14000余人,他们当中不乏有担任厅级、县处级、科局级等各级领导干部;有专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,经商、创业有成的经理、老板等。他们战斗在各自不同岗位上,为云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,学校被当地群众誉为培养“民族干部的摇篮”。
直面新世纪,楚雄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以“树中华名校,育民族英才”,“创三优,争一流”为执著追求,抓机遇,迎挑战,与时俱进,开拓创新,正以昂扬的姿态向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迈进。青年朋友们,楚雄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的全体师生员工热忱地欢迎您加入“民专人”的行列!
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教职工242人,其中专兼职教师143人,专职教师110人,特级教师1人,高级讲师32人,省级会计学科带头人1人,州级学科带头人1人,讲师83人。经过两次教育资源组合,一支爱岗敬业,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。近年来,教师参加各类适用教材主编和参编60本,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。
招生专业开设会计电算化、旅游服务与管理、航空服务、计算机平面设计、学前教育、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、计算机应用、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、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、服装设计与工艺、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、物流服务与管理、平面媒体印刷技术、电子商务、影像与影视技术、美发与形象设计、戏剧表演、客户信息服务
办学规模学校规模3000人,面向全省招生,常设专业21个,办学形式层次齐全。除办有职高(大专)、职业中专、普通中专外,与云南师范大学、省电大合办五年制高职大专班;与云南财贸学院、云南民族学院合办二年制高职班。与云南大学、云南财贸学院、云南民族学院、云南中医学院合办成人函授专科班和本科班。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办学格局。
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坚持改革、发展、创新的思路,坚持为“三农”服务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,依靠全体教职工,努力营造一个宽松、和谐、积极奋进的育人环境。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,以育人为核心,遵循“学校一切工作均以学生为本”、“只有学生的出路才是学校的出路”的工作宗旨,以“会做人、会生活、会学习、会创业”的养成教育已有口皆碑,实施“田园教学”,坚持产、教、研相结合,全面推进素质教育,培养作风优良、业务精湛、素质过硬的农科人才。
学校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,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,做到两个任务一起下,两项工作同检查,两个成果一起要。促进了优良校风、教风和学风的形成,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。
“九五”以来,学校60余次受到上级党委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表彰;有90余人次的教职工被授予各类荣誉称号。30项科研成果获省(部)、州级奖励。奋战在农业第一线的毕业生中,绝大多数都已成为当地的科技骨干,还有相当一部分已走上了领导岗位,有一大批成为了省州知名的专家学者,仅州内毕业生就有40余人被评为省州“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才”。
招生专业学校现开设有农作物、林业、蚕桑、果蔬栽培及贮藏加工、农业推广、果树与林业、园林、生态旅游及开发、园艺、土地管理、药物种植与利用、畜牧兽医、农村经济管理、农产品加工、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、生态农业与环保、绿色食品生产与监测等十余个专业的中专班;与西南农大、云南农大、西南林院联办商品花卉、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、园艺植物设施栽培、蚕桑四个专业专科班。
办学实力学校现占地147.4亩,建筑面积2.4万平方米,有固定资产1835万元,教学仪器设备原值334万元,藏书8万余册,校内实习基地40亩,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十余个,拥有一支政治强、业务精、作风硬的教职工队伍,特别是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,科研成果丰硕、技术推广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。有教职工120人,专业技术人员95人,专任教师87人,高、中级职称51人,在读研究生7人,各类在校生1353人。
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先进,有较齐全的声像资料,配有120座多媒体教室,校园局域网,300座多功能报告厅,电子阅览室及21个标准实验室。有气象观测站、药园、蔬菜精品园、1776平方米的标准滴灌大棚,校内外实践基地2000多亩,可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各类实践教学的需要。
学校荣誉“九五”以来,学校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。1996年获云南省农业中专教学规范化管理一等奖;1998年被省劳动厅定为“云南省第80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”;1999年被省民政厅、省双拥办、省军区授予“双拥先进集体”;2000年、2001年连续两年被楚雄市授予“综治创安标兵单位”;2001年被楚雄州委授予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,被省教育厅授予“德育工作先进单位”,被州教委授予“文明学校”。
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,楚雄农校认真总结经验,锐意改革,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,增强办学活力,办出了自己的特色,并与西南农业大学、西南林学院、云南农业大学成功开办了蚕业、林学、农学、动物医学、园艺、观赏园艺等专业的专、本科成人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。
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,坚持“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”,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,走出校门,投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中,开展科技咨询、论证和推广活动,解决了许多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,为促进了我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。
楚雄农校将继续努力,不断改善、改进办学条件,深化教育、教学改革,提高办学水平,为我省、州经济腾飞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








